Combos 主題分享(十二)
【何謂刻意練習?✍】 上篇
今年年初時,給自己設定的其中一個目標是:出書。📖
其實類別/書名/初稿/篇章大都已經擬好了,
不過礙於自費出書壓力頗大;跟出版社簽約又會被限制,
在想要固執已見時好險有聆聽好友們的建議:
「如果單純是想要傳遞想法,就不用執著於形式。」
我才意識到出書只是一種方式,文本才是最重要的。
-
那既然目前沒有打算要出書,但是仍然想要持續寫作,
所以才會有這個 "Combos 主題分享"系列的誕生;
一開始我就先強迫自己,不管如何,
每個禮拜至少要寫一篇文章,
而不知不覺地我寫到了第十二篇,
距離第一篇文章也已經有三個月的時間了。
-
根據著名的跨理論模式(TTM)中所討論的行為改變,
大致上有分為五大階段:
🤷♂思考前期 - 沒有考慮過改變與或想要開始新行為。
🧠思考期 - 想過改變並準備從事新行為;尚未開始。
✊決定期 - 確定要改變並開始新行為;未到三個月。
🏃行動期 - 持續了三至六個月;最容易放棄的階段。
〰維持期 - 維持六個月以上,規律行為易形成習慣。
-
由此可見,目前我待在最容易放棄的階段,
這時候也是大多數人最容易動搖、沒有動力的時候,
原因很多,可能是:
"沒人肯定"、"沒看到效果",或"好懶好累"之類的,
但相對的,這時候我只要撐過去,再堅持一下到六個月,
我就可以擁有了一個新的行為模式、習慣,或技能,
我的大腦因此可以有新的神經傳導路徑,
而這些是沒有人可以奪得走、也沒有人可以偷得走的,
在隨時都可以複製貼上的時代,不可取代性具有高度價值,
這樣自我學習、自我投資的概念,就可以提高不可取代性,
也是一種刻意練習的方式。
(延伸閱讀"Constant vs Consistent": https://reurl.cc/WoyKe)
-
📝Takeaways:
1. 行為維持六個月以上,較容易養成規律習慣。
2. 行為持續3~6月的階段,是最容易放棄的。
3. 刻意練習將可以提高不可取代性。